牡丹江师范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教书育人,薪火长传。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1958年—1964年)、北安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1965年)、宁安师范专科学校(1965 年—1970年)和牡丹江师范学院(1970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9月,学校迁入牡丹江市,结束了近 40 年农村办学的历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之一。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学校现具有学士、硕士两级学位授权体系。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基础扎实,积淀深厚。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市,占地面积68.3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60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花园式单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9.9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是集实体与数字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馆,馆藏图书248万余册(含电子图书7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万余种。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级科普基地、黑龙江省语言文字馆、黑龙江省有声语言资源研究中心、牡丹江流域历史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等多个教育教学场馆,其中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是全国首家教材研究场馆。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课程思政示范校。专业合理,师资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226人,其中专任教师78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3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12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学校现有党政管理机构19个,二级学院20个,教辅单位6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方向)3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个(涵盖18个领域),学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农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学生17000余人。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省级大学生文学创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学科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普基地2个、省级学术交流基地3个、设有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各1个。学校近五年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及教育部科研课题等各级各类项目1300余项,共有6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有24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内涵强校,成果丰硕。学校充分发挥在北大荒文学、渤海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保护、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依托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渤海文化研究中心,承接全省“五色教育”研学项目,围绕学科专业优势,推进建设运动康养文旅产业创意产业园,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学校围绕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挥对外商贸人才培养、功能材料研发、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物和化工制药、食用菌开发等方面优势,依托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农林鼠害重点实验室、食用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北方药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学校全面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整合全省乡村教师教育资源,成立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与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合作打造省培、国培、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爱心课堂等项目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学校主动对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智力需求,高起点谋划建设自贸区学院,努力探索校政企、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积极融入地方,全面实施服务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高校联盟”、推动“跨校协作”,“渤海文化艺术团”“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品牌活动的开展,极大彰显了学校文化辐射与服务社会功能。开放办学,深化交流。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中俄人文交流项目院校,拥有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语中心、HSK考试中心等国家级国际交流平台。学校的国际友好合作院校达到82所,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波兰等国高校联合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并与国外10余所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是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励精图治,载誉前行。学校多次被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学联、黑龙江省授予“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基础教育师资和行业应用型人才10万余人,他们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校始终秉承六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全面回顾总结“十三五”,科学谋划“十四五”,按照“建设符合教育现代化内涵要求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沿着“做好两个规划、建设三个生态、突出四个特色、提升六项工程”的发展思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牡丹江师范学院发展新篇章!
01720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学校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 “生态校园,曲水流觞”,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及半个多世纪的独立办学,江南大学已成为一所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学科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个门类。建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3个和生态纺织技术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95人,博士学位人员比例62.2%,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075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0122人、博硕士研究生8169人、留学生1276人,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7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多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学校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1个;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及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8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并列全国高校12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优秀奖6项,2016年在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上并列全国高校第17名;学校现与全国4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无锡创新设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所7个;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5‰,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4名;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学校位居全球第777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775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7名;在人民网发布的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20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南大学将继续秉承“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建设,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可用之才!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
01710
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教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等教育层次和类别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北省文明校园。学校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在U.S.News(美国大学排名)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学校位列内地高校第154位,河北省高校第2位。学校前身河北联合大学于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2015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系成建制并入,曾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开滦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阜新煤矿卫生学校、唐山卫校大专班并入,成立唐山煤矿医学院,开始本科建制,曾用校名河北医学院。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47126人,其中本科生35387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862人、专科生6464人、留学生353人、预科生60人。学校设有19个管理机构,30个教学机构,6个教辅机构和9个直属机构。2016年8月,学校规划占地4500亩、总建筑面积103.56万㎡的国内一流现代化智慧校园正式启用,建有一流的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CAD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和网络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拥有纸质藏书29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5个,数据存储量达96.5TB。通过按学科组团进行资源布局,实现了“一站式”的学科服务。学校主办有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类等5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学校拥有隶属附属医院和非隶属附属医院25家。坚持特色发展和新型交叉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校现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冶金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学科成为河北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预选项目;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拥有18个国家部委和省确定的重点学科,17个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河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2个市厅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河北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个河北省工业诊所,10个省级科技创新券创新服务提供机构,11个唐山市企业诊所,13个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服务机构,1个唐山市众创空间;建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培训基地、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河北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河北省创伤研究所、教育部批准的“匈牙利研究中心”、河北省城乡统筹及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河北平台华北理工大学分站;中科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唐山市院士工作站等机构依托学校建设。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工作部署,系统推进“3433”学科群建设工作,重点建设冶金与材料学科群、矿业与安全学科群 、职业卫生与安全学科群3个强势特色学科群;大力发展化工与环境学科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群、先进制造与装备学科群、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群4个重点优势学科群;适度拓展经济与管理学科群、人文法学与艺术学科群、信息与计算学科3个基础文理学科群;积极扶持生命科学学科群、海洋科学学科群、脑认知科学学科群3个新兴交叉学科群。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学校拥有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5名河北省教学名师;拥有15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拥有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一流专业;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8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个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北省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近五年,学校入选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获得多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共培养10多万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已成为冶金、矿业、重化工等行业总经理、总工程师的摇篮,煤炭行业高级医学人才、职业病防治业务骨干的摇篮。学校毕业生具有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适应社会需求等特点,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5%以上,名列省内前茅。坚持人才兴校发展战略,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452人,其中专任教师23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6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266人。学校有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高端人才、燕赵学者、省管专家等优秀人才100余人。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五年,学校年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学生达2.5万人次,获得国际、国内奖励2500余项,其中国家级以上奖励20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达到1712项,其中国家级159项、省级263项;学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检索 3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工作;建设高水平“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创业项目240余项;选聘专职教师、校外导师100余名,开设“企业家大讲堂”和“以升讲堂”;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先进单位”称号;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2016-2020年)中,学校在本科组Top300榜单上位列国内第122位,河北省第3位。坚持“基础研究顶天、应用开发立地、创新实践树人”的工作理念,不断实施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国防军工科研“三路并进”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十年,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71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9项,年均到款科研经费近亿元;学校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高品质钢生产技术、职业卫生与安全、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采与利用、生物分子组学、工业机器人研发等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积极投入社会服务之中,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产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确立了4项行业标准,基因组信息学团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杂志上发表国际性高水平论文50余篇。在2019年中国高校科学与技术贡献排行榜中,学校位列全国第169位,河北省第3位;在2019年ESI世界大学及科研机构学术水平影响力排名中位列第159位,河北省第4位;在2019年软科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国内高校第187位,河北省第5位。根据武书连2020年6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情况,学校的工学、医学、理学分列省内第3、第2、第4位。坚持国际化战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领域和内容,建设引领学术前沿的国际合作平台。经国家汉办批准,学校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合作建立中东欧地区第一所以中医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与佩奇大学共同举办“中-匈医学论坛”;与匈牙利针灸康复学会、赛格德大学、德布勒森大学共同承担中-匈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6项;获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项,国际科研合作基地3个;获教育部批准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举办化学专业本科项目;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佐治亚瑞金斯大学等10多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学术并举、崇术重用、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恪守“明德博学、勤奋求实”的校训精神,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改革驱动、融合发展、多元一流”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谱写华北理工大学新的辉煌。
01710
龙岩学院教务处

龙岩学院教务处

教务处是在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的有关本、专科教学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教务处现设9个科室,即教务处综合科、教学研究科、教务学务科、实践科、质量建设科、招生办、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课程中心和教育技术科。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副处长3人。教务处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熟练、服务意识较高,具有较强开拓、进取、创新的现代教学管理团队。主要职责有:1、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法令、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负责拟定教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制订全校性的各种教学文件、编制校历、设计各种教学用表;2、组织制定全校学科建设规划,提出全校专业设置及学科调整意见,组织新专业申报、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评审与申报,提出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要求,组织评审专业培养方案,负责全校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3、提出各专业招生计划并组织招生工作,完成新生信息核对与上报、组织入学资格审查;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4、负责全校教学资源的调度,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反馈,开展各类教学评估和评优,协调全校与教学有关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6、组织开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及经验交流,负责校级及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的评选、推荐工作;7、负责全校的考试管理,组织全校性统考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协调组织各类学生专业竞赛活动,负责全校公共选修课的组织、管理;8、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教学管理,制订全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审核年度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方案,做好实验室的评估工作;负责全校实验室、实验人员、实验项目三类数据的统计及上报工作;9、负责审核各院(系)的学生实习计划,检查督促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代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订立协议;10、负责编班、编制新生学号以及全校学生的学籍异动及管理工作,负责各院(系)所报毕、结业生名单及学位材料的审核:统筹协调师范类毕业生办理教师资格证书的工作;11、负责制作和核发与学生学业(或专业培训)有关的证书、证明;学历电子注册材料的制作与上报;12、做好全校的教材建设,组织优秀教材评选,负责全校教材的采购和供应,负责审批校内自编教材、讲义、教学参考资料的印刷、出版;13、负责教学经费的分配和教学专项经费的管理;14、负责本单位的文件资料和外来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负责教学基本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统计在校生各类数据,负责向主管部门上报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数据;15、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01700
燕山大学教务处

燕山大学教务处

燕山大学教务系统,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 嘛哩嘛哩小编在浏览该网站时,页面整洁美观,感兴趣的用户,欢迎访问,实际体验! 学校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将重型机械相关专业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分校先是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后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为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0年,河北轻工业管理学校并入燕山大学。 学校有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学校现有13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同,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学校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38000人。现有教职工3200人,包含专职教师2200人,其中,教授489人,副教授667人。教师中含博士生导师33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学校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类别,3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6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8个学科获得B类以上评估结果,其中机械工程为A类,全国排名前1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排名前20%。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直属学院,即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车辆与能源学院、体育学院、里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成形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科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控制系统与智能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及4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燕山大学出版社。 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承担“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70项。2013年和2014年,学校连续有2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主动顺应新时代、新科技、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为目标,重点布局建设“三个研究院、三个中心”,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特种运载装备研究中心。这些新科研机构的建设将对打造学科高峰、培养顶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燕山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构建全球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科学研究项目等方面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对外开放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以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燕山大学4万余名师生员工意气风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科学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01690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现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共同建设,是一所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国家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广东财经大学创建于1983年,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是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学校,学校建成了全国首批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0169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优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建校于1948年。现有郑东校区、文北校区和文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1102.6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258.85万册、电子资源843.7万种。校园四季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教学、科研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学校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创新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63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600余人。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6个教学院系,66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系统科学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审计、新闻与传播、社会工作、工程管理(含物流工程与管理)、体育、翻译、旅游管理、艺术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经济统计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际航空货运出口通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统计思想与学科前沿》《外国法制史》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美育》慕课被“学习强国”中宣部和河南学习平台采用,全国400余所高校40余万学生选修,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和“应用经济学”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学校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城乡规划学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中国古代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学校建有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近三年,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创新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近1500项。学校设有本科生导师制,以本科生为主力撰写的《退休行为及退休年龄研究》《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等专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多年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多次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荣誉称号,是河南省确立的“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财经政法类分市场”和“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涌现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学校现有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案例研究基地、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河南经济研究中心等省级智库、研究基地21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千项;2020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出版学术著作50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余项。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担任地方国家机关法律咨询专家,每年为社会办理百余起法律援助案件。《经济经纬》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学校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加拿大、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泰国、塞尔维亚等国家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校加大访问学者的派出力度,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推进学科创新引智。积极引入境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助推学校新文科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河南十大领军高校”“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等称号。目前,全校师生秉承“博洽通达、弘毅致远”的校训,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制度治校、文化厚校”的战略,正在为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01690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 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为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批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是天津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大学。建校60余载,学校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形成了“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加强与区域及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为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作贡献。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一、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四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曾隶属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8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同学科中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学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2006年食品、生物、海洋、化工等6个整建制学院整体迁至滨海校区。200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教育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发展的协议》,确定科技大学在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专业,整体战略东移。2013年,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进一步扩大了滨海校区的办学规模。201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天津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特色大学2020年,学校顺利完成一院一地办学布局调整和办学资源优化配置,一校两区办学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目前设有滨海、河西2个校区。其中,滨海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双城之一的“滨城”,邻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生态城、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塘沽森林公园等;河西校区位于天津城市副中心之一的海河柳林地区,邻近天津文化中心、国际设计中心、国家会展中心、滨海国际机场、海河教育园区等。学校总占地面积约2300亩,本、硕、博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图书馆馆藏图书195万余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27亿元,建有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滨海新区唯一一个甲级综合性体育馆,校园各项网络、生活设施齐备。二、师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94人。现有双聘院士5名、国家特支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等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0余名,天津市杰出人才、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等在内的省部级人才百余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含培育)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30余支。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三、学科专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现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天津市顶尖学科,工业生物技术、药食同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轻工装备制造、近海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大数据与智能汽车6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分别在全国24所和79所参评高校中位居第三和第八。学校现有专业学院14个、本科招生专业57个,其中: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业设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质量与安全、翻译、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15个专业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IFT)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2022年,在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天津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位列第一,荣获中国六星级专业(6★),进入世界高水平专业、中国顶尖专业行列。四、教育教学学校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强化教书育人、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天津市率先启动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出台了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一系列新举措。建立本科专业“新结构”,实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教育教学“新方式”,构建学生素质“新体系”,建立了“十加一”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后备领军人才。2021年,学校依托智能科学、先进制造等相关信创产业优质资源,实施“卓越人才实验班2.0计划”,推出“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实验班”培养项目,为国家、天津市及区域发展培养创新型和跨学科卓越人才。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生在国内国际创新创业赛事中屡创佳绩。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帮助解决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短缺问题,促进海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天津科技大学2006年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签订省校合作协议,确定设立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每年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40名学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一流专业17个,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天津市级一流课程62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项目)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4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多个国家相关高校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2022年录取硕士、博土研究生1937人,在校研究生总人数达5443人,累计授予博士、硕土学位人数1.5万余人。建有天津市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获批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示范实践基地1个。五、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服务本科教学。按照学校“顶层设计”的要求,大力推动实施“强校计划”,已逐步构建了“政策、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校科技平台持续发力,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3个,建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健康生物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5个、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8个、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6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7个, 建有天津市高校首家碳中和研究院。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省部级及社会科技奖励180余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9项。科研项目不断攀升,主持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屡有斩获。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获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成为全国8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2018年获批立项“天津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2020年,获批“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天津市高校首家“国字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综合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签订专利转让、实施许可合同百余项,千万元级别的合同5项,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行业发展。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获批天津市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全国各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世界500强企业万华化学、贵州茅台集团以及中兴通讯、科大讯飞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现代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中国酒业协会合作成立中国酒业协会产业创新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持续加强推进省校科技合作,与20余个省区市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津南、东丽、武清、宝坻、蓟州等区县签署了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相关区县300余家企业促成科技横向联系,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学校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将创新资源导入科技园,形成“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体制机制,构建大学和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科技园规划建设孵化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汇智园、“双创”基地和中试平台等五大功能板块。整体分三期建设,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5030平方米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规划建设化工先进材料产业中试基地。三期规划建设国际大健康科技城。现已入驻企业4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专业服务机构2家。依托大学科技园申请发明专利近200件。六、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培养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理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将实践育人作为学校思政工作“十加一”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批首批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与滨海新区政府积极打造定点化、常态化的校地实践服务体系,建立校地团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相关工作经验被团中央宣传报道;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新时代·实践行”、“暑期三下乡”、“情满滨海”等品牌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75个,多次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项、天津市青年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等,学校四次荣获“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2022年组建“三下乡”实践队伍177支,近4000人次参加“三下乡”活动;学校自1999年在新生中全面组织开展义务打扫公厕劳动,现已成为一项传统品牌活动,参加学生达11万余人次,累计劳动时长约52万个小时;至今累计11422余例血样载入中华骨髓库,位列天津市首位,23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累计选送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212名,五次被评为全国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学校扎实组织开展国防教育,秉持“铸军魂、塑脊梁、插翅膀”的理念出色地完成国防生培养工作,征兵工作形成了“四爱、四进、四上、四抓、六到位”的工作格局,连续受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区表彰。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凝聚创新创业团队600余个。连续两年跻身“全国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百强榜单”,连续四年获评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优秀工作案例、优秀团队和“创新赋能示范奖”。每年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60余场次,近三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重要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奖励163项,省部级奖励992项,居全市高校前列。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1项、铜奖8项,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终审决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专项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团体总分全国第25名、天津市第2名,首次捧得全国“优胜杯”,荣升第十八届“挑战杯”联合发起高校,获评全国优秀组织奖(专项活动、专项赛)、全国进步显著奖,实现所有集体奖项大满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每年定期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迎新晚会、专场音乐会、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建有一支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节目录制,《数媒包装艺术工作坊》、舞蹈《醉春风》、话剧《秋瑾》等学生文化艺术作品在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中屡创佳绩。七、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思路,目前已同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泰国、波兰、德国、瑞典、芬兰、西班牙、捷克等40多个国家的142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举办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多所高校签订“3+1+1”、“2+2”、“1+2+1”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开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项目研究;学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批准,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学生资质,先后接受了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和访问,每年长短期留学生1000人;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蒙古国育才中文学校共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四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俄罗斯、英国、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建有多个联合研究院所,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我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正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努力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01690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是以财经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网站内容涵盖学校概况、院系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公共服务等,并设有针对学生、教工、校友、考生主要用户类型的聚合频道 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总占地65万平方米,是“辽宁最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东北财经学院,校址在沈阳。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1959年,原东北财经学院的主体与位于大连的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校址定在大连。辽宁财经学院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的财经类本科高校,1979年划归财政部管理,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于2000年划转到辽宁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成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着力突出高水平经管学科群的战略地位和引领功能。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2%-5%行列;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进入全国10%-20%行列。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学校坚持一流本科教育与卓越研究生教育并重,致力于培养财经特色突出,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0余万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610人,研究生7218人。25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高考招生专业总数的64.1%;31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高考招生专业总数的79.5%。各本科专业在全国各省份均为本科一批次招生,其中有24个专业按9个专业类招生。“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校设有金融学(CFA方向、CFA+金融科技方向)专业,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的财务管理双学位专业通过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PFA(英国特许公共财务会计师公会)和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认证。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有省级教学成果奖117项,省级精品教材15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省级精品课程3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成果数量在全国财经高校居于前列。学校是国内最早拥有硕士研究生(1981年)、博士研究生(1986年)培养资质的财经院校之一。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3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工程管理16个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评估结果为A-。学校以“新经管”学科建设引领创新创业方向,以产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产学合作、专创融合、师生共创”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是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工信部校企协同数字经济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学校积极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设立了培训学院、财经干部教育中心、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持续完善“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积极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政策与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现有教职工1762人,其中专任教师954人(含教授201人、副教授40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31人次,省级教学名师40人次,省级教学团队12个、教师团队3个,并通过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针,坚持科研精品化导向,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连续13年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5项,立项数量位居辽宁省高校第1名和全国财经高校前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项。学校教师在中外文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多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学校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高端化、品牌化,举办的“星海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学校主办多种高水平学术期刊,其中《财经问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产业组织评论》是CSSCI来源集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财政部共建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有省级重点新型智库2个、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5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4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0个,牵头成立辽宁省金融业校企联盟。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依托,学校积极推动中国财经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贡献东财智慧。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国际交流,并不断深入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3所高等院校、8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参与创建了中英合作办学联盟,是该联盟的联络处单位。有6个分别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有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基地,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与荷兰、斯洛伐克的两所大学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获批建设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学校开展来华留学和国际中文教育三十余年,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含英语授课项目),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和国际中文教育管理体系,共培养了来自五大洲137个国家的1.3万余名来华留学毕业生。学校获得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生的接收院校及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和商务汉语考试双考点。遵循“博学济世”校训,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坚持“育人为本、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质量优先、开放合作、特色发展”六大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正向着全面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01690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位于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现有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海南省重点大学,是海南省卓越师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建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可追溯到有300多年历史的琼台书院,1949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是海南省第一所公办高校;1952年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更名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成为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 培养体系完整。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有67个本科专业,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3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5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1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人员480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海南省杰出人才8人,领军人才65人,拔尖人才195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25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海南省“百人专项”人选6人。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宣部与校共建新闻学院、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是海南省获得最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近五年,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中先后取得国家级奖励575项、省级奖励617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排名省内公办本科高校第一,是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检查评估中唯一获得A等级的公办本科院校。 学术水平较高。着力建设文理优势基础学科、特色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三大学科”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等优势学科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学校现有部委级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1个、其他省厅级平台4个,成立了海南省首个人文院士工作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建成省级院士创新平台19个。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2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均实现零的突破。共发表学术论文3365篇,其中SCI、CSSCI收录论文1050篇,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cience》(letter形式)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82部、获批专利121项;多份智库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 服务地方扎实。学校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自2007年来,积极响应海南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展“双五百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置换顶岗支教培训”“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等项目,为提升海南省基础教育水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全国20所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高校之一,分别与儋州市和定安县共建“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面向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在南海开发、海南生态省建设、黎族文化教育、教育扶贫、热带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南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三年新增横向科研合作项目103项。学校图书馆长期注重海南黎族、南海区域等地方文献、东南亚历史文献收集,是海南地方文献收藏最多最丰富的图书馆。学校创建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填补了海南省自然类科学博物馆的空白。学校还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引进入孵企业762家,2021年企业总产值近6亿元。 开放办学有力。与60多个国家、1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德国巴特洪堡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8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专业,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合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现有来自47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在读。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三沙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琼中县、四川省富顺县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校园和谐稳定。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在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评选中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为海南省唯一获奖高校。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大学生艺术展等活动中获金奖等国家级奖项20多项。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不懈努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养更多的卓越师资和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海师力量!
0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