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立即入驻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8个月前发布 66 0 0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其前身是1993年创建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6月,教育部批准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成为教育部印发实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第一所以优质“双高”学校为基础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对接国家所向、深...

收录时间:
2024-08-23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其前身是1993年创建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6月,教育部批准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校成为教育部印发实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第一所以优质“双高”学校为基础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对接国家所向、深圳所需,秉持“德业并进、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多个第一,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学校现有西丽校区、华侨城校区、深汕校区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4000余亩。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学校设有本科教育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传播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品药品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教学单位,学校紧跟深圳重点产业布局建立15个专业群,2023年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6个、全日制专科招生专业86个。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一等奖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6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实现了广东省各级各类教育在特等奖上零的突破。入选“十三五”“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0部,获全国教材建设奖 3项,其中特等奖1 项。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8 门。近五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0项,近两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奖牌4枚,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数位居全国职业院校前列。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累计获奖牌29枚,其中金牌12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全国职业院校第一位。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300余名。累计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8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平均起薪超过全国本科生平均水平。学校积极推进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华为牵头共建的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全国首家经华为认证授权的ICT学院支持中心,联合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建设特色产业学院18所,校企共同制定行业标准106个、专业教学标准81个、课程标准2100余个,总结形成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向全国推广。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占比44.1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比45.2%,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66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90%以上。现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500余人次,拥有诺贝尔奖团队1支,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国家特支计划”专家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全国技术能手18名。学校坚持“立地顶天”的应用科研导向,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项;累计科研到账经费超7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62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和PCT专利381件,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106个,参与解决“卡脖子”技术3项,技术研发和服务覆盖中小企业近2500家;获国家级科研奖励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1部作品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引进组建诺奖团队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和实验室6个,成立13个应用技术创新中心、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个高端智库。自然指数排名连续两年位于全国前200名。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 41 个国家和地区的 186 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建成10个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语言文化中心,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学校是国内首批获得招收海外留学生资质和面向港澳台单独招生考试资质的高职院校,先后开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开展5个深港人才联合培训项目,培养2200余名来华留学生。学校积极参与全球职教治理,2006年以来,先后获批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职教创新中心,2022年,获批成立国内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创办国内第一本职业教育国际期刊《Vocation,Technology & Education》,“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世界职业院校和技术大学联盟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现代职业教育中国实践百人论坛等交流平台先后落户学校。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构建立足湾区、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体系。现已形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面向职业教育开展师资培训,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东西协作,面向退役士兵、新型农民、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继续教育,面向全体市民开展终身学习服务的工作格局。持续对口帮扶全国15个省、自治区的211所中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组团式对口支援建设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入选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基地,获评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全面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连续七年驻点河源开展对口帮扶。服务市民技能提升需求,建成8个行业培训学院、3个社区学院,年均开展各类非学历培训7万人次。学校肩负改革攻坚和创新突破使命,取得一系列示范性建设成果。2001年通过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2006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9年通过首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国家级示范校评估,2016年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首批“双高”计划10所A档建设单位、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等荣誉。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浏览人数已经达到66,如你需要查询该站的相关权重信息,可以点击"5118数据""爱站数据""Chinaz数据"进入;以目前的网站数据参考,建议大家请以爱站数据为准,更多网站价值评估因素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访问速度、搜索引擎收录以及索引量、用户体验等;当然要评估一个站的价值,最主要还是需要根据您自身的需求以及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则需要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站长进行洽谈提供。如该站的IP、PV、跳出率等!

关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嘛哩嘛哩(m站)提供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嘛哩嘛哩(m站)实际控制,在2024年8月23日 03:11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嘛哩嘛哩(m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福大教务处

福大教务处

福州大学教务处是主管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和实施教学管理与服务的行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全校本科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本科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认证评估、质量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学评优评奖及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福州大学教务处共设置了综合科、教研教改科、教材科、实践管理科、质量管理科、评估认证科、注册管理科、计划管理科八个科室,另有1个挂靠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嘛哩嘛哩小编在浏览该网站时,页面整洁美观,感兴趣的用户,欢迎访问,实际体验! 福州大学教务处科室设置 综合科、教研教改科、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评估认证科、注册管理科、计划管理科、教材科 福州大学教务处现任处领导 于 岩( 处长) 于岩,女,1972年12月生,教授,博导,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讲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陶瓷工艺学》,《新型陶瓷材料及商业应用》,主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等,完成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十多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6部教材。获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工科组特... 钟春玲( 副处长) 钟春玲,女,1973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副研究员,现任教务处副处长。 2018年1月当选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16年5月—2019年12月任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副理事长。 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五)1项,... 陈晓晖( 副处长) 陈晓晖,男,1973年1月生,教授,博导,福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曾任福州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副院长,招考中心副主任,兼任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过程及相应材料的开发”的研究。 张友坤( 副处长) 张友坤,现任福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分管教研教改科、教材科工作。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专业认证和评估等方面经验丰富,主持2项省级教改项目,参与3项省级重大教改攻关项目和1项教育部新工科教改项目,曾获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1979年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1981年成立云南财贸学院,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8年合并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获得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在云南省昆明市办学,设有龙泉路校区和安宁校区,共占地2133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358人。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经过近70年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兼有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旨在密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高校及社会的联系,加强信息沟通,更好地为高校科技工作和产业化工作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网站设有13个信息栏目,分别是:热线传真、政策法规、科技奖励、科研基金、科技产业、开发计划、技术市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统计、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及关于我们。同时还设有5个功能栏目,分别是:项目申报、专家登记、文件下载、来访留言、用户注册。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构建起“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设有20个教学单位,58个本科专业,有近26000名全日制在校生。有3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3个;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信息学科、大气学科和经管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2个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服务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市级科普和培训基地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博士600余人,高级职称近600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贡专家等120余人次;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1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塞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 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为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批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是天津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大学。建校60余载,学校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形成了“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加强与区域及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为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作贡献。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一、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四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曾隶属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8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同学科中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学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2006年食品、生物、海洋、化工等6个整建制学院整体迁至滨海校区。200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教育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发展的协议》,确定科技大学在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专业,整体战略东移。2013年,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进一步扩大了滨海校区的办学规模。201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天津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特色大学2020年,学校顺利完成一院一地办学布局调整和办学资源优化配置,一校两区办学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目前设有滨海、河西2个校区。其中,滨海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双城之一的“滨城”,邻近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生态城、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塘沽森林公园等;河西校区位于天津城市副中心之一的海河柳林地区,邻近天津文化中心、国际设计中心、国家会展中心、滨海国际机场、海河教育园区等。学校总占地面积约2300亩,本、硕、博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图书馆馆藏图书195万余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27亿元,建有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滨海新区唯一一个甲级综合性体育馆,校园各项网络、生活设施齐备。二、师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94人。现有双聘院士5名、国家特支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等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0余名,天津市杰出人才、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等在内的省部级人才百余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含培育)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30余支。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三、学科专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现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天津市顶尖学科,工业生物技术、药食同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轻工装备制造、近海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大数据与智能汽车6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分别在全国24所和79所参评高校中位居第三和第八。学校现有专业学院14个、本科招生专业57个,其中: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业设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质量与安全、翻译、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15个专业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IFT)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2022年,在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天津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位列第一,荣获中国六星级专业(6★),进入世界高水平专业、中国顶尖专业行列。四、教育教学学校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强化教书育人、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天津市率先启动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出台了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一系列新举措。建立本科专业“新结构”,实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教育教学“新方式”,构建学生素质“新体系”,建立了“十加一”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后备领军人才。2021年,学校依托智能科学、先进制造等相关信创产业优质资源,实施“卓越人才实验班2.0计划”,推出“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实验班”培养项目,为国家、天津市及区域发展培养创新型和跨学科卓越人才。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生在国内国际创新创业赛事中屡创佳绩。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帮助解决海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短缺问题,促进海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天津科技大学2006年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签订省校合作协议,确定设立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每年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40名学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一流专业17个,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天津市级一流课程62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项目)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4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多个国家相关高校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2022年录取硕士、博土研究生1937人,在校研究生总人数达5443人,累计授予博士、硕土学位人数1.5万余人。建有天津市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获批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示范实践基地1个。五、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服务本科教学。按照学校“顶层设计”的要求,大力推动实施“强校计划”,已逐步构建了“政策、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校科技平台持续发力,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3个,建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健康生物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5个、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8个、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6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7个, 建有天津市高校首家碳中和研究院。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省部级及社会科技奖励180余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9项。科研项目不断攀升,主持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屡有斩获。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获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成为全国8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2018年获批立项“天津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2020年,获批“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天津市高校首家“国字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综合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签订专利转让、实施许可合同百余项,千万元级别的合同5项,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行业发展。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获批天津市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全国各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世界500强企业万华化学、贵州茅台集团以及中兴通讯、科大讯飞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现代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中国酒业协会合作成立中国酒业协会产业创新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持续加强推进省校科技合作,与20余个省区市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津南、东丽、武清、宝坻、蓟州等区县签署了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相关区县300余家企业促成科技横向联系,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学校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将创新资源导入科技园,形成“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体制机制,构建大学和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科技园规划建设孵化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汇智园、“双创”基地和中试平台等五大功能板块。整体分三期建设,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5030平方米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规划建设化工先进材料产业中试基地。三期规划建设国际大健康科技城。现已入驻企业4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专业服务机构2家。依托大学科技园申请发明专利近200件。六、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培养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理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将实践育人作为学校思政工作“十加一”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批首批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与滨海新区政府积极打造定点化、常态化的校地实践服务体系,建立校地团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相关工作经验被团中央宣传报道;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新时代·实践行”、“暑期三下乡”、“情满滨海”等品牌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75个,多次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项、天津市青年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等,学校四次荣获“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2022年组建“三下乡”实践队伍177支,近4000人次参加“三下乡”活动;学校自1999年在新生中全面组织开展义务打扫公厕劳动,现已成为一项传统品牌活动,参加学生达11万余人次,累计劳动时长约52万个小时;至今累计11422余例血样载入中华骨髓库,位列天津市首位,23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累计选送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212名,五次被评为全国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学校扎实组织开展国防教育,秉持“铸军魂、塑脊梁、插翅膀”的理念出色地完成国防生培养工作,征兵工作形成了“四爱、四进、四上、四抓、六到位”的工作格局,连续受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区表彰。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凝聚创新创业团队600余个。连续两年跻身“全国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百强榜单”,连续四年获评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优秀工作案例、优秀团队和“创新赋能示范奖”。每年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60余场次,近三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重要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奖励163项,省部级奖励992项,居全市高校前列。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1项、铜奖8项,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终审决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专项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团体总分全国第25名、天津市第2名,首次捧得全国“优胜杯”,荣升第十八届“挑战杯”联合发起高校,获评全国优秀组织奖(专项活动、专项赛)、全国进步显著奖,实现所有集体奖项大满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每年定期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迎新晚会、专场音乐会、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建有一支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节目录制,《数媒包装艺术工作坊》、舞蹈《醉春风》、话剧《秋瑾》等学生文化艺术作品在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中屡创佳绩。七、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思路,目前已同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泰国、波兰、德国、瑞典、芬兰、西班牙、捷克等40多个国家的142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举办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多所高校签订“3+1+1”、“2+2”、“1+2+1”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开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项目研究;学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批准,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学生资质,先后接受了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和访问,每年长短期留学生1000人;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蒙古国育才中文学校共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四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俄罗斯、英国、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建有多个联合研究院所,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我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正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努力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康涅狄格大学

康涅狄格大学

康涅狄格大学在公立研究型大学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32000多名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和社区寻求关键问题的答案。创新文化推动了整个大学校园网络对知识的追求。康涅狄格州对高等教育的承诺有助于康涅狄格州大学吸引在竞争最激烈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学生以及全球知名的教师。我们的学校自豪感源于成功的历史,这使我们在一级田径比赛中脱颖而出。康涅狄格大学培养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满足需求,抓住充满活力的全球社会的机遇。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
河套学院

河套学院

河套学院是内蒙古西部一所综合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坐落于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头,享誉盛名的河套平原。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历史沿革:河套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创建的河套大学,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经教育部备案。著名经济学教授陈良璧先生为首任校长。学校的创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86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同志莅临学校考察指导工作。学校初创时期举步维艰,财力匮乏、校舍简陋、师资不足。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巴彦淖尔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资助。进入新世纪学校经历了两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2001年原巴彦淖尔盟教育学院、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前身为1943年傅作义将军创办的绥远省立陕坝师范学校)并入河套大学。2004年原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巴彦淖尔盟分校、巴彦淖尔盟财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巴彦淖尔盟卫生学校、巴彦淖尔盟农牧业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临河水利学校并入河套大学。2012年河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套学院,实行内蒙古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两级管理体制,以自治区管理为主。升本的同时,巴彦淖尔市委、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办好河套学院,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0.28亿元在黄河之滨建设新校区(双河校区),2018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学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整体转型试点院校。2019年8月21日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同志亲临学院指导工作。2020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2021年3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亲临河套学院调研,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高校指明了方向。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1047.98亩,总建筑面积43.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928.6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3.7万册,电子图书40.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9个。办学规模:学院设有14个教学院系及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0376人,其中本科生 9501人,占学生总数的91.57%;少数民族学生2417人,占学生总数的23.29%。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72人。专任教师579人,其中正高职务42人、副高职务268人,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3.54%;博士学位教师35人、硕士学位教师 37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5%;双师型教师121人,占专任教师的20.89%。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1个、教学名师13人、教坛新秀9人。教学建设:学院设有35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文学、理学、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3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6个、产教融合共建专业10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1门,在线开放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63门,立项在线开放课程61门。获批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获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研究课题73项;立项院级教学研究课题32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26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励31项,自治区级奖励348项。科学研究:学院建立自治区级科研平台8个,包括院士工作站1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创新培育团队1个。院级科研平台20个;博士工作站12个。现有院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学院院士工作站协助申报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获批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获得资助资金50.78亿元。升本以来,教师承担科学研究课题922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374项。公开发表论文2904篇;获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210项,出版专著272部;市级及以上科研获奖9项;登记“向日葵育苗移栽”“加工番茄源库调控”“腐植酸研发与推广”国家成果库成果3项;选育出河糯101作物新品种。主办蒙古文、汉文内部刊物《河套学院论坛》。文化传承:在河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学院教师获批河套文化研究立项42项,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68篇。在乌拉特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建有乌拉特文化研究中心、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室等5个研究基地,获批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3项,出版著作12部,其中《乌拉特英雄史诗研究》获自治区政府社科类作品三等奖,群舞《乌拉特的祝福》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自治区甲组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开放办学:学院坚持多层面开放办学之路。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宁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自治区15所院校开展校际合作。与正大集团等十余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蒙古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社会服务: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入推进校政企合作,主动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满足当地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四群一链”专业格局,共有产学研合作单位203家。2021年成立了河套学院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入驻巴彦淖尔市农高区。与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正式签订了“伙伴研究组”协议12个,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巴彦淖尔市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实现了从“新型一流师范大学”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获评A等级;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美术学获评A-等级,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校教育专业学位和法律专业学位均进入A类。1963年,著名苔藓专家陈邦杰教授招收了我校第1名研究生。1978年,学校成为首批恢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试点单位。目前在读研究生13448人,其中学术型7329人,专业型6119人;博士研究生1570人,硕士研究生11878人。为适应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97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03年,改建为研究生部(党委研究生工作委员会);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19年学校机构改革后,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设院长1人、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1人、副院长3人、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1人、综合办公室主任1人,下设综合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学位办公室、培养办公室、教育管理与就业办公室等五个办公室。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致力于打造“一体化”育人体系,同时建设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努力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行政保障,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南京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将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大力加强内涵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价和资源配置机制,培养更多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推动和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