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立即入驻

新乡学院

1年前发布 140 0 0

新乡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改革开放基因的学校。2007年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

收录时间:
2024-08-23
新乡学院新乡学院

新乡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改革开放基因的学校。2007年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2022年获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资格。一、基本情况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错位办学、因地制宜办学”之路,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探索构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统领 六个相统一”的新乡学院发展特色模式。校园占地面积2200亩,校舍面积近77万平方米,校园内花草竞繁、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人与自然、变奏和鸣,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9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3万册、电子图书60余万册、报刊1470种、各种数据库18个,有先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二、学科专业学校聚焦“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八大核心要素,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建有24个二级学院、18个科研机构、71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现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2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48个。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高度契合。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万余人,成教生1.5万余人,生源遍布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学校建设有制药工程和广播电视编导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音乐学、会计学、英语、土木工程、生物技术、物理学、心理学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增材制造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目录外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举办3D打印本科专业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13个师范专业全部获准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大学语文》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思政样板课程、精品课程、线上线下一流课程57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13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虚拟仿真项目共100余项。实施“双带头人工程”,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全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9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个。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奖”评选工作,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全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0万名优秀人才。三、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65546”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师资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教师发展中心获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不断强化对教师培训培养,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42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8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38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50%。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4人。四、科研及服务地方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6个。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4项,其中国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在全省新升本院校中排名前列,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06项,被SCI、EI、CSSCI等收录或转载论文1212篇,获得国家专利843件。《管理学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选派多批次企业挂职人员、科技特派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推进成果转化与横向合作项目50余项。牧野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所入选首批河南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新乡学院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获批“国培计划”项目承训单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紧密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与24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建协同育人创新联盟和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行业共建了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芯片产业学院、智能装备与起重产业学院、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3D打印产业学院、融媒文化产业学院等12个产业(行业)学院,其中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为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以联盟为纽带,开展“双向互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3亿元建设一批微缩实训平台,建成3D打印工程中心、煤制甲醇半实物仿真实践教学中心、新媒体传播训练中心、起重机综合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训基地156个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2家。2021年投资3.5亿元与红旗区政府共建新乡3D打印产业园,作为全省唯一一个3D打印产业园区项目,进一步推动了3D打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五、人才培养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1241”创业引飞学业导师制改革,强化书院制建设,构建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在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成才规划”和“学习规划”上的指导,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强化就业指导和科研素养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为重要支撑,以困难补助、绿色通道为辅助的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困难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资助。学校建立合格、优秀、卓越三级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00余项。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在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年度报告中,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全力打造工业4.0人才培养区、文化创意与服务人才培养区、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区、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一条街,加速构建“三区一园一街”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称号,为豫北地区唯一一所荣获全部省级创新创业园区建设荣誉的高校。六、对外合作办学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选派学者、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先后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和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美国贝佩丝大学、新西兰塔拉纳基西部理工学院、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生物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本科层次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河南省高校统战工作示范单位”等60余项荣誉称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乘着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聚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新乡学院浏览人数已经达到140,如你需要查询该站的相关权重信息,可以点击"5118数据""爱站数据""Chinaz数据"进入;以目前的网站数据参考,建议大家请以爱站数据为准,更多网站价值评估因素如:新乡学院的访问速度、搜索引擎收录以及索引量、用户体验等;当然要评估一个站的价值,最主要还是需要根据您自身的需求以及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则需要找新乡学院的站长进行洽谈提供。如该站的IP、PV、跳出率等!

关于新乡学院特别声明

本站嘛哩嘛哩(m站)提供的新乡学院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嘛哩嘛哩(m站)实际控制,在2024年8月23日 03:18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嘛哩嘛哩(m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喀什大学

喀什大学

喀什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喀什,是祖国最西部一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多科性本科学校。 嘛哩嘛哩小编在浏览该网站时,页面整洁美观,感兴趣的用户,欢迎访问,实际体验! 喀什大学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从建校到1978年底的16年间,学校是自治区5所高等院校(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八一农学院、新疆医学院、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中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基础教育、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被列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4月,更名为喀什大学。2016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1994年、2009年,学校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14年,学校中国语系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喀什大学现有15个教学单位,53个本科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23个,非师范类专业30个,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九个学科门类。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1个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战略新兴专业、有2个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 喀什大学现有教职工1098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00人,占专任教师的75.76%,其中博士14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28人,占专任教师的34.55%。 喀什大学现有在校学生14832人。拥有高台和新泉2个校区,占地面积166.07万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教学环境舒适。图书馆藏书131.55万册,电子图书约60万册,各类文献数据库12个,所有图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都采用全开放式电子阅览服务体系;校园网及4G通信网络覆盖全校,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6亿元,拥有完善的较高标准的教学实验设备和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全面保障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喀什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重视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秉承“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大学精神、凝练了“和谐包容、励志图强”的校训,形成了“以稳定为前提,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仅为新疆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锻造了内涵深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共培养了8万余名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 面对新时代历史的重任,喀什大学全体师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在周边具有影响力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为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 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安徽三联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主校区地处合肥大学城翡翠湖畔,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为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三联学院的成立已分别载入安徽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新中国成立70年安徽大事记。2005年,学校获批成立党委;2008年,获批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780余亩、校舍面积34万多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20.9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4.83万册。现有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财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护理学院和机器人工程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图书馆等教学及辅助单位。学校以工为主,管、经、文、艺、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开设本科专业4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等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办学20余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6万余人。学校充分利用三联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培育教科研团队,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了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数字艺术等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剪纸艺术研究中心、贸易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交通安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承接单位,“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暨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获安徽省科技厅批复并授牌,与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申报的“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学校按照举办者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交通安全类、智能控制类、数字艺术类、健康养老类”等四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其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为省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画、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英语、商务英语等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动画为省级一流(品牌)专业;智能交通、人工智能为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为省级新专业建设项目。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医科专业建设。近年来,获批“基于多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等7项省级“四新”建设项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66项省级重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5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机器人工程”等9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电气与自动化教研室”等3项省级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学”等5项省级一流教材建设项目,11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课程类建设项目,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名省级教学名师。校长金会庆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团队为学校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3个省级教学团队。交通信息与安全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2项、省级734项;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55项、省级奖项1275项。学校已与日本西九州大学、大阪产业大学、东京福祉大学、北陆大学、法政大学、东北多文化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WAIFS学院,韩国国立交通大学、拿撒勒大学、忠北大学、培材大学、济州大学,美国布莱诺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四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安徽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2014年荣获“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优秀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201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7年获批安徽省创业学院,2014、2017、2018、2019、2021五次年荣获安徽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8年荣获科技部和国家奖励办公室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荣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颁发的“2019年品牌实力民办高校”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秉承“厚德博学、砺能树人”的校训,发扬“勇闯难关、拼搏向前;开拓创新、争创辉煌”的学校精神,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百年老校”办学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地处“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五邑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广东省较早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具有接收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资格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学校跻身自然指数全球年轻大学150强(排名79位),国际专利申请进入全球教育机构50强(排名26位)。学校坚持践行“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良好。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近2.4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2万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学校设有19个教学机构,88个本科专业(方向),涉及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理工类专业(方向)占比67%。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共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重点(名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共39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5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建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实验中心、人工智能学习馆等一批实验实训基地。其中,“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是学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现代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实训中心。学校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位居全省公办本科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升。学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5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硕士授权覆盖学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200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达44%,博士学位占比达53%;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1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4人、海外“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等),省级高层次人才23人,海外各类优秀人才70人。学校拥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清洁生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文艺评论基地1个、省级区域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1个、市厅级科研平台59个。学校着力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构建了“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纺织新材料粤港联合实验室”“江门市海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大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澳门等18个国家及地区共6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建立了“江门一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江门)”“中德新材料创新中心”“纺织新材料粤港联合实验室”“粤港智能居家养老示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与美国罗格斯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13所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建国(境)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短期研修项目。立足新发展阶段,五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入推动改革创新,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4年,在香港率先发展计算机教育。经过45年的成功,康普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以支持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它的优秀在国际上是公认的,这从它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高地位可见一斑。 嘛哩嘛哩小编在浏览该网站时,页面整洁美观,感兴趣的用户,欢迎访问,实际体验! 香港理工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COMP在全球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排名51-100。在《202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最佳全球大学排行榜”中,计算机科学排名第36位;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排名第41位;与其他全球知名院校并驾齐驱。 康普致力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未来的创新者。它提供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教授硕士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技术和企业计算多学科领域的本科课程。其课程整合了理论、系统和应用,满足了希望从事计算机相关技术职业的学生的需求。 COMP在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跟上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知识进步和全球发展,促进了技术转让。它从事六个领域的全面和广泛的研究,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网络安全和隐私;数据科学、信息检索和人机交互;基础知识和软件;网络和移动计算;以及视觉、语言和图形。它通过赢得竞争性研究资助、在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质量出版物以及强大的工业合作,展示了其研究能力。 康普公司与国内外机构和主导行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拥有联合实验室和具有高研发价值的项目。它还提倡社会责任和义务,因为教员为大量本地和海外专业社区、委员会和组织提供服务和咨询,学生在社区服务项目中贡献其It专业知识。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位于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现有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海南省重点大学,是海南省卓越师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建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可追溯到有300多年历史的琼台书院,1949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是海南省第一所公办高校;1952年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更名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成为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嘛哩嘛哩编辑已经浏览过该网站,目前安全可靠、网站布局整洁、内容丰富、访问速度正常,需要这方面资源可以放心浏览! 培养体系完整。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有67个本科专业,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3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5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1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人员480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海南省杰出人才8人,领军人才65人,拔尖人才195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25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海南省“百人专项”人选6人。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宣部与校共建新闻学院、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是海南省获得最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近五年,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中先后取得国家级奖励575项、省级奖励617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排名省内公办本科高校第一,是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检查评估中唯一获得A等级的公办本科院校。 学术水平较高。着力建设文理优势基础学科、特色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三大学科”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等优势学科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学校现有部委级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1个、其他省厅级平台4个,成立了海南省首个人文院士工作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建成省级院士创新平台19个。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2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均实现零的突破。共发表学术论文3365篇,其中SCI、CSSCI收录论文1050篇,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cience》(letter形式)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82部、获批专利121项;多份智库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 服务地方扎实。学校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自2007年来,积极响应海南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展“双五百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置换顶岗支教培训”“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等项目,为提升海南省基础教育水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全国20所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高校之一,分别与儋州市和定安县共建“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面向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在南海开发、海南生态省建设、黎族文化教育、教育扶贫、热带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南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三年新增横向科研合作项目103项。学校图书馆长期注重海南黎族、南海区域等地方文献、东南亚历史文献收集,是海南地方文献收藏最多最丰富的图书馆。学校创建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填补了海南省自然类科学博物馆的空白。学校还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引进入孵企业762家,2021年企业总产值近6亿元。 开放办学有力。与60多个国家、1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德国巴特洪堡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8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专业,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合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现有来自47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在读。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三沙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琼中县、四川省富顺县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校园和谐稳定。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在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评选中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为海南省唯一获奖高校。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大学生艺术展等活动中获金奖等国家级奖项20多项。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不懈努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养更多的卓越师资和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海师力量!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